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个信息时代,数据成为了“新石油”,因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安全威胁,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天基信息网络安全。
什么是天基信息网络安全?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是针对基于卫星通信的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卫星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和通信数据等资产安全。
与大多数传统网络安全方案不同的是,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方案通过利用全球分布的卫星系统建立起来的通信网络,将数据从地面移动到卫星系统进行转移和传输。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地面网络存在的局限性,还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的优势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方案有着诸多优势。其中最明显的是其天然的避难所特性。相较于地面网络,天基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规模更大,距离更遥远,很难遭到恶意攻击。而且它提供了高度保密的数据通信能力,经过加密处理的信号几乎不会被窃取。
此外,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方案也更具有可靠性。通过使用卫星进行通信,数据的传输路径可以得到巨大的保证。与传统的网络系统相比,基于卫星通信的网络系统不会受到因地面行动而引起的网络中断和破坏。
它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也非常有效。作为一个全天候的方法,该方案可以通过改变通信卫星的位置来应对地面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相比之下,地面网络系统将受到更多的限制。
从长远来看,天基信息网络安全还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利用卫星保障网络安全的领域仍然非常有限。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海量数据需求,未来安全领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天基信息网络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的应用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和电信等领域。在军事领域,卫星保证了指挥军队和掌握战争信息的通信安全。在领域,它辅助安全管理、防止窃取敏感信息,并推动公安和消防等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利用卫星实现互联网和通信,以保证飞行和空中运行的安全,提供更优秀的用户体验。在电信领域,利用卫星提供全球性的移动通信服务,辅助地面基站消除盲区,同时加强了通信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天基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
虽然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方案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问题:天基信息网络安全方案要依靠卫星参与数据传输,以及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播到地面接收站。这可能会增加网络受到攻击的风险。此外,卫星和地面设备的传输速度也限制了传输数据的加密和解密速度。
成本问题:目前,卫星通信和发射的成本仍然很高,这意味着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的成本也很高。与传统网络技术相比,此方案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此外,卫星通信的基础设施构建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法规问题: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同,这将对基于卫星的通信网络的规模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在跨国边境情况下,存在数据保护和区域化问题,难以统一协调。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通信、航空、军事等领域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对于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的需求无疑也将随之同步增长。尽管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这种新型的网络安全方案有着显著的优点,其使用必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可靠、安全的网络系统。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 2023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 2023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3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3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更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之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改誉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3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更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更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更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启备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3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悄歼毁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更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更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有: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2023年6月,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入太空,它可以观消凳测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爆发活动天体。
面向未来,中国人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永不止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X射线属性特征、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能量与空间分布等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在空间科学探索中中国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23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4、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
长征拿丛旅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
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郑桥、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4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长征九号2个型号论证中
嫦娥5号完成复杂工序。
航空航天: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解决方案对于其成功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航空航天业受到了一系列事件的巨大影响,最显著的是波音737 Max的停飞迅老汪和新冠疫情流行。2023年11月18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含弊局长Steve Dickson取消了2023年3月13日发布的波音737 Max停飞令。但是期间的18个月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此外,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都不得不暂时关闭其设施。正如预期的那样,波音和空中客车公司都在为大幅降低生产率和降低订单而苦苦挣扎。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复苏,以创新为基础的技术解决方案对于其成功至关重要。利用计算机功能的项目继续推动复合材料制造业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ICME),它可以利用不同模型框架之间的数据流进行数字制造,3D打印部件及其完整性认证验证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通过使用分析学可以弥补这一差距。
借助ICME,航空航天制造商可以在涵盖整个组织的框架中看到敏捷性的显著优势。复合材料是理想的材料系统,可以驱动建模、分析或数字孪生方法增加价值,在这种方法中,复合材料成分、添加剂及其形态的复杂性不仅在成分选择方面而且在制造工艺方面都带来无数的性能差异。当通过计算可以显著减少客户要求与FAA认证之间的时间时,这就显得格外重要。
美国现代化新型技术和优先考虑事项的交叉点一直集中在高超音速、太空和网络安全领域,后者给整个航空航天供应链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保护信息的需求。从2023年11月30日开始,美国国防部(DOD)引入了一种自我评估方法,要求DOD供应链量化并报告其当前的网络安全合规性。在创新方面,机构继续促进初创技术开发商与一级航空航天公司之间的合作。空军AFWERX计划就是一个例子,该计划促进了整个行业、亩仔学术界和军队之间的联系。
对这些新兴技术至关重要的是材料的进步,基于马赫数5到马赫数20之间最恶劣的空间环境中生存的材料的需求,导致对增材制造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投资有所增加。为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站稳脚跟,复合材料行业可以借鉴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利用ICME工作流程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模型驱动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将专家知识转换为基本的2×2正交实验设计,在同一试验中比较传统材料,将为使用新的复合材料和制造方法建立信心。
尽管基础指标历来包括高强度重量比、耐腐蚀和耐化学腐蚀性能,但新的行星外空间要求在极端高温和低温下都具有长周期服役能力。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标准指导委员会(SSC)等机构资源服务为标准制定做出了贡献,这将有助于使航空航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测试和其他活动标准化。
总之,航空航天的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其创新能力。这将需要、主要机构、供应链和初创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综合发展。每个利益相关者在平衡合规性和业务模式中断以确保反弹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3年的全球火箭发射次数空辩持续增加,据统计,2023年全球共执行186次轨道发射,成功178次,部分成功唤指1次,失败7次,完全成功率95.7%,成功发射的次数和亏配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2023年火箭执行发射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与中国,美国发射次数87次,成功发射84次,中国发射次数64次,成功发射62次。
2023年全球航天大戏
年全球航天大戏,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而有的已经实施。2023年全球航天大戏。
年全球航天大戏1
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毁基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此外,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探月方兴未艾,新入场者甚众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按计划,美国还有3枚小型探测器会在今年登陆月球,对月面4G通信等技术进行验证。在整个阿耳特弥斯计划中,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术验证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是NASA动员商业力量向月球运送货物与科学仪器的项目落地,属于“兵让空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外,同样是为重返月球探路,NASA还将在今年3月发射轨道验证立方星。
俄罗斯也渴望重返月球。其计划今年发射的“月球-25”,将成为俄罗斯/苏联自1976年以来首个着陆月球的探测器。1970年到1976年间的3次采样返回任务中,苏联共带回301克月球样品。但这一次,新的月球探测器不会返回地球,而是携带30千克的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通过挖掘、采样的方式对月面永久冰冻层里的水进行研究。“月球是我们未来10年计划的中心。”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在2023年3月宣布。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将发射其第三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月船三号”将携带5种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2023年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器环月飞行一年之后,由于故障提前结束工作。2023年发射的“月船二号”原计划在月面软着陆,但着陆器最终坠毁,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总结说该任务90%—95%都是成功的,只有最后着陆器失联部分的5%失败了。
日本公司ISpace历经2023年以来的团队重组、合作伙伴更替、系统方案修改和运载工具变化后,终于要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在日本传说中意为“白兔”的Hakuto-R了。这一着陆器高度超过2米,内置一辆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战》小机器人的迷你探测器,搭载了仅有58厘米高的阿联酋首个月球车“拉希德”,将对月壤开展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射的“飞天号”虽然轨道器失联,但也让日本成为了第三个实现环月探测的国家。而韩国计划在今年8月向月球轨道发射的“探路者”探测器,有望成就韩国的之一次地外探测任务。
21世纪以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在全球掀起。无论独立自主或多方合作,月球探测的先行者和追随者们都在设计、执行着各自项目,并以新的地月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与地球相伴万亿年的卫星,月球将在2023年见证多国的探索活动,它既是人类认知宇宙的重要窗口,也是通往更远深空的驿站。
纤滑谨
登陆行星探访卫星,寻找生命线索
载人登火的想法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但直到今天,红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记仍然还是无人探测器。火星探测每26个月迎来一次发射窗口期。因为伞降系统、飞行软件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3年原本要与中国、美国、阿联酋在同一季节启程的欧洲—俄罗斯联合任务错过了窗口期,就这样顺延到了2023年9月。与大多数火星任务一样,它将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以寻找生命痕迹。与前辈们相比,这次任务于火星地表以下打钻的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两米——在这个深度,40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可能完好保存,而当时火星表面的条件更接近婴儿时期的地球。
同样为了寻找生命,今年年中,欧洲航天局将发射被称为“果汁”的探测器。它将借助行星引力加速飞行,8年后到达木星,对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3枚冰封星球进行探测,收集其冰盖之下的海洋、表面及内部信息,以期发现支持生命孕育的线索。
聚焦小行星,展开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
除了行星及其卫星,一系列小天体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项目也将在今年展开。9月26日到10月1日,当近地小行星Dimorphos及其双星系统以1100万千米左右的近距离飞掠地球时,2023年11月升空的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探测器“飞镖”将撞向这一小行星,以探索人为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方式。这是人类之一次以“撞开”近地小行星为目的的行星防御演习任务。其任务实施效果,将由“飞镖”携带的拍照立方星、陆基天文望远镜及将于2023年重访该小行星的’欧洲航天局“赫拉”号探测器共同评估。
同样于去年发射升空的“露西”号探测器,正在沿着一条精妙设计的轨道奔赴外太阳系。按照NASA科学家设计的精妙轨道,它将在未来12年里先后探访1颗主带小行星、4颗位于日木L4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颗卫星,以及2颗位于日木L5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
NASA还打算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神秘的巨型小行星——“灵神星”。不同于其他石质或冰质天体,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241千米,似乎主要由镍和铁构成,与地核中存在的元素相同。鉴于目前的科学仪器难以无限接近地球内部,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该小行星的勘测进一步了解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起源与演化。探测器将于2023年抵达目的地,进行为期21个月的近距离考察。
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有的已经实施。这些任务发射的探测器将载着人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追问,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求索。
年全球航天大戏2
今年,中国航天事业依然忙碌,发射次数将超50次。新春伊始,在各大发射场、生产厂房中,多个型号的火箭、航天器都在忙碌地进行研制生产以及发射准备。
在海南文昌,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测试工作,这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于二月底至三月初择机发射。此次它将实现一次发射22颗卫星,这将创造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吴义田:现在长八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分系统测试,从我们分系统测试的进展和数据判读情况看,目前分系统测试结果正常,整个火箭的状态可控。
今年,我国将用六次任务来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目前,用于空间站建设的三型运载火箭已经整装待发。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遥十五火箭目前在总装测试厂房进行总装测试,待完成所有工作以后,将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
在太空,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度过了虎年春节。新春伊始,地面上的航天人们也投入到了新一轮的飞行控制保障任务中。在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负责空间站天基测控保障的航天人对天链卫星系统状态进行了检查确认,有了他们的保障,中国空间站的动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地面的掌握之中。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综合计划部工程师 马超:正是因为天链卫星的覆盖范围大、传输时间长、传输速率高这样的特点,在天链卫星的支持下,空间站完成了天地通话、出舱活动、太空授课。未来天链卫星还将为空间站舱段以及各类飞船的发射、交会对接和在轨建造组装提供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保障。
年全球航天大戏3
太空环境安全风险激增,太空感知能力建设和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关注重点。
当前,在轨航天器近距交汇和碎片碰撞危机事件频发,对在轨太空资产和航天员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主要航天国家为维护太空环境可持续发展,将发展太空监视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建设。美国计划在英国部署深空雷达站,加强对高轨航天器的监测能力。欧洲将启动多个太空监视与预警项目,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澳大利亚计划于2023年组建太空部门,将发展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太空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保证太空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计划在2023年发布统筹军民商轨道碎片处理项目新战略,以推进轨道碎片风险管理。法国欧卫通、阿里安航天、美国行星以及中国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家航天公司发起“净零太空”倡议,将在2023年商讨具体措施,目标是在2023年前减少在轨碎片数量。联合国将成立工作小组,拟于2023年召开会议,推进太空规则制定。
低轨星座部署持续开展并将开启初期服务,在完善现有通信体系的同时将对网络监管带来新挑战。
俄罗斯计划于2023年10月发射“球体”星座的首颗卫星,并将利用该卫星开展互联网系统的演示验证工作。韩国计划在2023年前建成由2023颗卫星组成的低轨通信星座,用于城市货运无人机和民用飞机通信。美国SpaceX公司“星链”星座已完成首个轨道层的部署任务,拟于2023年开始提供初期全球天基网络服务;SpaceX公司计划在2023年部署更多装备星间激光链路的第二代“星链”卫星,以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英国OneWeb公司的OneWeb星座将在2023年完成初期部署任务,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低轨通信星座在为全球提供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将打破地面网络界限,对各国信息数据网络的监管能力提出新挑战。
地月空间或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高地。
与当前人类活动频繁的近地空间不同,地月空间具有距离远、范围大、引力条件复杂等特点,对深空通信、感知、传感及动力等系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俄欧等计划在2023年开展多项技术研制和演示验证工作,以满足未来自由进出地月空间和部署航天器的需求。美国通用、蓝色起源和洛马公司将在2023年推进“敏捷地月运行演示验证火箭”项目研制,为提升美航天器在地月空间内的机动能力奠定基础;美国蓝峡谷技术公司将在2023年为美太空军建造一颗具备探索地月空间能力的小卫星;美国Rhea Space Activity计划于2023年开发立方体卫星星座,以实现对地月空间的全面监视。俄罗斯拟在2023年继续开展Nuclon号核动力太空拖船的设计工作,以提升地月运输能力。欧洲航天局将利用法国萨里公司卫星验证月球通信网络技术,并将测试在月球周围使用GPS和“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能力。
关于天基信息网络安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