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你的网络——网络安全信息产品推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网络安全。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避免被网络攻击,推荐以下网络安全信息产品。
1. 网络安全防护软件
网络安全防护软件对于个人电脑来说是很必要的。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软件包括杀软、防火墙等。其中杀软主要是针对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的防范,而防火墙则是对网络入侵进行防范。
推荐使用360杀毒、卡巴斯基等杀软产品,这些产品全面防御恶意病毒和木马攻击,及时发现和清除网络威胁。此外,如腾讯云防火墙、360安全卫士等防护软件也不容错过。这些软件具有实时监测、拦截入侵、清除垃圾等功能,使得用户网络安全更有保障。
2. 代理隧道绕过封锁
随着网络控制越来越严格,访问一些被封锁的网站将变得更加困难。这时,使用代理隧道就可以轻松绕过封锁。代理隧道指的是通过对网络流量的加密和隧道技术,将用户的计算机与特定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通信隧道。
推荐使用那些较为出名且有口碑的代理软件,如Express代理和Nord代理等。这些软件具有很好的加密和匿名功能,能够保持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访问自由。
3. 垃圾邮件拦截器
垃圾邮件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会占用用户宝贵的时间和网络资源,同时也可能包含病毒、恶意链接等内容。这时需要使用垃圾邮件拦截器进行过滤。
常见的垃圾邮件拦截器软件包括MSN Hotalml、Thunderbird等。这些软件可以识别垃圾邮件并将其过滤掉,减轻用户平时的繁琐操作和安全风险。
4. 多因素认证技术
多因素认证技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外添加第三方认证方式来提高安全性。
推荐使用Google Authenticator、RSA SecurID Token等多因素认证软件。这些软件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设备生成一个临时的验证密码,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再输入验证密码,从而增强账户的安全性。
5. 密码管理器
为了保护网络安全,使用强密码非常重要。但是,随着使用越来越多的网站和服务,记忆所有复杂密码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一个好的密码管理器可以帮助用户记住所有密码,同时还能为用户自动生成高强度密码,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推荐使用LastPass、1Password等密码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存储和管理所有的用户名和密码,并支持多平台同步,同时还能自动生成高强度密码,帮助用户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综上,网络安全信息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更好的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的产品,从而保卫你的网络,享受互联网的便利和自由。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 网络安全产品包含哪些啊?
- 信息安全的产品
网络安全产品包含哪些啊?
网络安全工具
扫描器:是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 程序,一个好的扫描器相当于一千个口令的价值。
如何工作:TCP端口扫描器,选择TCP/IP端口和服务(比如FTP),并记录目标的回答,可收集关于目标主机的有用信息(是否可匿名登录,是否提供某种服务闭岩)。扫描器告诉我们什么:能发现目标主机的内在弱点,这些弱点可能是破坏目标主机的关键因素。系统管理员使用扫描器,将有助于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黑客使用它,对网络的安全将不利。
扫描器的属性:1、寻找一台机器或一个网络。2、一旦发现一台机器,可以找出机器上正在运行的服务。3、测试哪些服务具有漏洞。
目前流行的扫描器:1、NSS网络安全扫描器岁态歼,2、stroke超级优化TCP端口检测程序,可记录指定机器的所有开放端口。3、SATAN安乎冲全管理员的网络分析工具。4、JAKAL。5、XSCAN。
一般比较流行的网络安全硬件还有:入侵防御设备(IPS),入侵监测设备(IDS),一体化安全网关(UTM),较早的安全硬件还有硬件防火墙,但该随着UTM的出现,已经慢慢被替代。
还有:尘碰唯拦截弹出窗口吵桥的插件(拦截广告用的)
硬件方面没有。
网络安全隐患都是软件引起的,当然网络安全产派培品也只能是软件
信息安全的产品
2023年信息安全产业将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整个互联网用户对安全产品的要求也转入“主动性安全防御”。随着用户安全防范意识正在增强,主动性安全产品将更受关注,主动的安全防御将成为未来安全应用的主流。 网站安全检测,也称网站安全评估、网站漏洞测试、Web安全检测等。它是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站进行漏洞扫描,检测网页是否存在漏洞、网页是否挂马、网页有没有被篡改、是否有欺诈网站等,提醒网站管理员及时修复烂伏和加固,保障web网站的安全运行。
1)注入攻击检测Web网站是否存在诸如SQL注入、SSI注入、Ldap注入、Xpath注入等漏洞,如果存在该漏洞,攻击者对注入点进行注入攻击,可轻易获得网站的后台管理权限,甚至网站服务器的管理权限。
2) XSS跨站脚本检测Web网站是否存在XSS跨站脚本漏洞,如果存在该漏洞,网站可能遭受Cookie欺骗、网页挂马等攻击。
3)网页挂马检测Web网站是否被黑客或恶意攻击者非法植入了木马程序。
4)缓冲区溢出检测Web网站服务器和服务器软件,是否存在饥销携缓冲区溢出漏洞,如果存在,攻击者可通过此漏洞,获得网站或服务器的管理权限。
5)上传漏洞检测Web网站的上传功能是否存在上传漏洞,如果存在此漏洞,攻击者可直接利用该漏洞上传木马获得WebShell。
6)源代码泄露检测Web网络是否存在源代码泄露漏洞,如果存在此漏洞,攻击者可直接下斗薯载网站的源代码。
7)隐藏目录泄露检测Web网站的某些隐藏目录是否存在泄露漏洞,如果存在此漏洞,攻击者可了解网站的全部结构。
8)数据库泄露检测Web网站是否在数据库泄露的漏洞,如果存在此漏洞,攻击者通过暴库等方式,可以非法下载网站数据库。
9)弱口令检测Web网站的后台管理用户,以及前台用户,是否存在使用弱口令的情况。
10)管理地址泄露检测Web网站是否存在管理地址泄露功能,如果存在此漏洞,攻击者可轻易获得网站的后台管理地址。 1、结构安全与网段划分
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根据机构业务的特点,在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网络带宽;
2、网络访问控制
不允许数据带通用协议通过。
3、拨号访问控制
不开放远程拨号访问功能(如远程拨号用户或移动代理用户)。
4、网络安全审计
记录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5、边界完整性检查
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6、网络入侵防范
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网络蠕虫攻击等入侵事件的发生;当检测到入侵事件时,记录入侵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等,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如可采取屏幕实时提示、E-mail告警、声音告警等几种方式)及自动采取相应动作。
7、恶意代码防范
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8、网络设备防护
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主要网络设备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1、身份鉴别
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2、自主访问控制
依据安全策略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3、强制访问控制
应对重要信息资源和访问重要信息资源的所有主体设置敏感标记;强制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重要信息资源直接相关的所有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强制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字段级。
4、可信路径
在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系统与用户之间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5、安全审计
审计范围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审计内容包括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6、剩余信息保护
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
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能够对重要程序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操作系统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8、恶意代码防范
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9、资源控制
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更大或最小使用限度;当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能检测和报警。 ◆ 真实性: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
◆ 保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被窃听,或窃听者不能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
◆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篡改。
◆ 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 不可抵赖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是极其重要的。
◆ 可控制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1) 信息泄露: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
(2) 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数据被非授权地进行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
(3) 拒绝服务: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
(4) 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
(5) 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对通信线路中传输的信号搭线监听,或者利用通信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等。
(6)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7) 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黑客大多是采用假冒攻击。
(8) 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或特权。例如,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发现原本应保密,但是却又暴露出来的一些系统“特性”,利用这些“特性”,攻击者可以绕过防线守卫者侵入系统的内部。
(9) 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10)特洛伊木马:软件中含有一个觉察不出的有害的程序段,当它被执行时,会破坏用户的安全。这种应用程序称为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11)陷阱门:在某个系统或某个部件中设置的“机关”,使得在特定的数据输入时,允许违反安全策略。
(12)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比如:否认自己曾经发布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
(13)重放:出于非法目的,将所截获的某次合法的通信数据进行拷贝,而重新发送。
(14)计算机病毒: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
(15)人员不慎:一个授权的人为了某种利益,或由于粗心,将信息泄露给一个非授权的人。
(16)媒体废弃:信息被从废弃的磁碟或打印过的存储介质中获得。
(17)物理侵入:侵入者绕过物理控制而获得对系统的访问。
(18)窃取:重要的安全物品,如令牌或身份卡被盗。
(19)业务欺骗:某一伪系统或系统部件欺骗合法的用户或系统自愿地放弃敏感信息等等。 ◆ 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 计算机犯罪;
◆ 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
◆ “黑客” 行为;
◆ 内部泄密;
◆ 外部泄密;
◆ 信息丢失;
◆ 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
◆ 信息战;
◆ 网络协议自身缺陷,例如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等等;
◆ 嗅探,sniff。嗅探器可以窃听网络上流经的数据包。
关于网络安全信息产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