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网络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随着网络的便捷性和普及程度的提高,腾讯安全合作伙伴报告中指出,在2023年,全球新发现漏洞数增长35%,新型网络攻击数增长了54%。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保障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安全保障措施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于网络安全纵深防御平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重,从最初的病毒、木马,到如今的勒索软件、网络钓鱼,黑客攻击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利用漏洞攻击,很多人选择网络上下载补丁程序以保证电脑的安全。但这只能起到临时性的应急处理作用,并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在保障一定程度防御的前提下,对内部的网络进行更深层次的检测和保护。
针对当前的网络安全情况,纵深防御平台应运而生。纵深防御平台能够在硬件、软件和服务等多种层面全方位地防御安全威胁。一般来说,纵深防御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之一,具备全面的安全基础设施:纵深防御平台需要在多层面、多方位的安全设施上进行保障。这包括在硬件上的入侵检测/防御、应用安全加密、物理安全防护等;在软件上要有多层次的防御、网络连接加密以及数据加密、网络安全残留数据清除等。
第二,具备紧密的内外管理安全接口:网络安全是从内部到外部的整个过程,纵深防御平台要具备密切的内外管理接口,在安全监控、数据访问控制等方面达到无缝对接。
第三,数据安全保障和授予机制:纵深防御平台的核心是数据的安全保障,尤其是隐私保护和身份识别。因此,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和授权机制,为不同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四,完善的安全监控和处理机制:针对各种线上安全威胁,纵深防御平台需要具备即使响应的能力,尤其是在安全监控和预警方面需要更加完善。
纵深防御平台的实现需要改变现有的网络技术架构,事实上,从加强网络安全到网络纵深防御平台的升级,必然存在一系列的技术实现和保障问题。对于网络管理层面,需要对企业内网、互联网和总部数据中心等产生的数据流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在网络硬件层面,需要高稳定性的硬件防御设备并承担入侵检测、抗拒绝服务攻击等任务。在网络软件层面,基于安全策略的防御原则将软件优化、升级、传输加密等安全措施展开了一系列优化。
纵深防御平台的出现自然是为了应对当前进一步增加的网络安全威胁,面对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漏洞攻击等问题,网络安全保障的需求已经不是一个纯技术、纯硬件、纯人工防御问题。在未来的网络安全保障中,纵深防御平台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的技术探索和设备升级中不断改善,才能建立更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保障人们更加便捷的网络体验。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
- 最小特权纵深防御是网络安全原则之一吗
- ids是什么意思?
-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最小特权纵深防御是网络安全原则之一吗
是。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的纵向深度。分为战役纵深防御和战术纵深防御,可以有效的使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桐迹,网络服务不枣敏中断局岩并。
ids是什么意思?
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绝散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备宏拿措施的
网络安全设仿搭备
。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IDS最早出现在1980年4月。 1980年代中期,IDS逐渐发展成为入侵检测
专家系统
(IDES)。 1990年,IDS分化为基于网络的IDS和基于主机的IDS。后又出现分布式IDS。IDS发展迅速,已有人宣称IDS可以完全取代防火墙。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无时无刻,我们的很多信息都被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这就必然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有多严重?在此前举办的“2023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发生的一个实例,就可见一斑。
在360展区,市民严女士随手将钱包、手机放到安检筐里,空手走过安检门。她通过安检门,突然发现大屏幕上显示出自己银行卡的姓名拼音、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卡片有陪局效期、最近10次的消费时间、消费地点、取现记录、转账记录等等。严女士惊呼:“遇到了魔术师”。
360安全专家刘洋解释,实际上,存放手机钱包的安检筐里存有一张具有NFC(近距离通信)功能的无线读卡器,旁边还有配套的信号接收器和电脑等设备,就像公交车刷卡器,只要银行卡靠近读卡器,卡片的信息就显示出来,安检门其实就是“安全魔术师”手中的障眼法。就在严女士将钱包放进安检筐的那一刻,严女士的个人信息就已经泄露了。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我们的数据安全呢?难道我们只能看着个人的数据和隐私到处泄露吗?
数据安全事件日益高发
近来,大数据安全事件芦亮让呈高发之势。日前,广东警方破获一起高科技经济犯罪案件,17岁的“黑客”叶世广,攻破了多个商业银行网站,窃取了储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数据,带领一批人在网上大肆盗刷别人的信用卡,涉案金额近15亿元,涉及银行49家。
今年2月,发生了世界上键哪有史以来规模更大的网络盗窃案。黑客入侵了孟加拉国央行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盗走了8100万美元,后来孟加拉国官方表示,黑客出现了一个拼写错误,否则随后还将进行一笔近10亿美元的转账。
今年3月,与叙利亚有关联的激进黑客组织对一个自来水厂发起网络攻击。黑客操纵系统改变了进入到自来水中的化学物含量,阻碍净水过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越多,网络攻击的发生几率就越高,网络攻击首先瞄准大数据,攻击造成大数据丢失、情报泄密和破坏网络安全运行。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又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
大数据安全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就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级在鼓励发展大数据的同时,要同步考虑构建大数据安全体系。”齐向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网络安全思路已经无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安全。刘洋向记者介绍,传统网络安全的防护思路是划分边界,将内网、外网分开,业务网和公众网分离,用终端设备将潜在风险隔离。通过在每个边界设立网关设备和网络流量设备,来守住“边界”,以期解决安全问题。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服务的出现,移动终端在4G信号、Wi-Fi信号、电缆之间穿梭,网络边界实际上已经消亡。
“很多传统的大企业认为,只要自己购买服务器并搭建独立的机房,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就能够保护企业的数据不被泄露,能够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但实际上,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方法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攻破。”阿里云安全资深总监肖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是因为从技术实力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专门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其设置的技术壁垒难以阻挡专业的黑客。
齐向东介绍,360安全中心每天发现木马样本近千万个,每天发现的各种软硬件漏洞、网站漏洞超过120个,“每一个木马每一个漏洞,都可能攻破预先部署的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传统防护的确难以奏效。
云平台和大数据需“双剑合璧”
在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对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问题,防止信息泄露,除了完善相关法制法规,更加需要云平台的防护技术,结合大数据技术来应对数据安全。
“在云计算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或许比传统的企业信息防护更加安全。”肖力介绍,以阿里云为例,阿里云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同步考虑了安全架构,不仅将安全的基因植入到整个云平台和各个云产品中,也将数据安全要求嵌入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依靠专业的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更好地应付来自黑客的攻击。
不同用户之间,无论是CPU、内存,还是存储和网络,都默认相互隔离,既看不到对方的数据,也不会相互影响。“就像一间五星级酒店被分割成多个房间,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从而确保不同租户互不干扰和数据隔离。”肖力表示。
据介绍,目前全国35%的网站的数据安全防护都依托于阿里云平台的防护。阿里云的云盾,涵盖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和移动安全这五个安全领域,来保护数据安全。
360也有自己的云安全管理平台。刘洋介绍,该平台将360独有的云安全漏洞挖掘能力输出给广大用户,通过统一管理、安全可见以及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的分层纵深防御,为用户全面解决云安全问题。
“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问题十分必要。”齐向东进一步指出,必须建立“数据驱动安全”的思维,搭建全新的互联网安全体系—“传统安全+互联网+大数据”。也就是说,要利用漏洞挖掘技术、网络攻击技术、软件样行为分析技术以及由网络地址解析数据库、网络访问日志数据库、文件黑白名单数据库等组成大数据系统与分析技术,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要基于强大的大数据库、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广泛的用户覆盖率,提前感知网络威胁态势,为大众提供未知威胁的发现与回溯功能并进行有效防护。”齐向东说。
“未来还应当联合各方力量,共建互联网安全产业链生态,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风险。”肖力表示。
网络安全纵深防御平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网络安全纵深防御平台,网络安全保卫战:纵深防御平台出击!,最小特权纵深防御是网络安全原则之一吗,ids是什么意思?,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