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
在上午主会场的分享中,巨杉数据库联合创始人王涛,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的分享。
-
完整的ACID支持,事务和一致性保证;
-
SQL的完整支持,传统数据库MySQL/PostgreSQL的语法完全兼容;
-
分布式与扩展性,应对数据量的变化,实现存储层和计算层的弹性扩展;
-
多模式访问接口,支持多类型数据管理和多种模式的访问接口;
-
HTAP交易/分析混合处理能力,复杂业务需求下,实现数据的物理隔离,互不干扰;
-
多租户物理隔离和权限管理能力;
-
WLM负载管理能力。
突破桎梏,金融交易场景分布式数据库应用起飞
作为业界原生分布式数据库以及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的代表,巨杉数据库跨越了新老两代分布式OLTP 数据库,终坚持自研,走出了具有特色的技术路线。
金融行业
已形成
全维度的市场矩阵。
其中,巨杉数据库在银行客户最大单集群规模突破141台物理服务器,单集群管理数据记录超过5440亿条,是目前金融行业应用最广泛、规模最大的的国产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产品之一。
从巨杉数据库的实践来看,交易场景对分布式数据库要求有几个要点:
从数据库来看,尽管很多人在鼓吹CAP不可兼得,因此要牺牲一致性,但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数据都是核心生命线,绝对不能为了上分布式牺牲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需要对用户的财产和信息负责。
因此,新型面向联机交易的分布式数据库必须对传统ACID有完美的支持,与传统Oracle DB2的数据安全性一致性保持兼容。
这个主要是从对传统应用的兼容与开发人员能力重用的角度看。
一般来说,SQL语法兼容的完整性,以及对已有标准的兼容,例如MySQL、Oracle、DB2、PostgreSQL这种主流协议的兼容性。
我们都知道,未来是私有云和微服务应用的时代,那么作为分布式数据库,我们不仅仅将其定位成过去某一个数据库的替代。
分布式数据库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从数据库的层面以服务资源池的形式,向上层被从烟囱式架构向微服务架构拆散的成百上千个小服务提供数据库访问能力的平台。
过去的数据库由于仅针对某一个特定应用,采用中间件和数据库一对一绑定的方式,因此只需要提供自身一种模式的访问就够了。
但是当我们进行数据库资源池化的时候,上层应用自然面对来自不同开发商、不同业务类型、不同SLA级别的服务,大家采用的开发流程、SQL标准、以及安全策略各不相同,因此分布式数据库必须能够支持多种模式的访问接口。
譬如一些账务数据,可能最核心的关键应用来自于联机交易业务实时使用这些数据,但是同时一些后台的实时报表,或者安全审计机构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来自不同微服务的业务可能需要对同一份数据同时以交易和分析的方式进行访问。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在资源池内对交易与分析业务进行物理资源隔离,及时对同一份数据同时访问也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最后,数据安全是金融级最注重的产品基础能力,分布式数据库应用交易业务,需要具备更严格的高可用,数据安全保障。
对于金融交易业务,“两地三中心”和跨数据中心的“多活”是“必修课”。
目前,随着巨杉数据库以及其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金融级交易业务应用分布式数据库是大势所趋。
SequoiaDB 3.4 分布式
核心交易场景再进化
巨杉数据库还在大会中正式介绍了近期正式发布的 SequoiaDB 3.4 新版本,同时更新和完善了巨杉数据库的工具矩阵和 SequoiaPerf 性能诊断工具。
详细介绍我们会在后续报道中进行更多细节的披露。
数据技术正在逐步成为驱动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国产数据库也在国际市场上更受瞩目。自主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巨杉数据库将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继续引领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不断发展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