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介绍10个 PHP 开发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HP 语言让 WEB 端程序设计变得简单,这也是它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但也是因为它的简单,PHP 也慢慢发展成一个相对复杂的语言,层出不穷的框架,各种语言特性和版本差异都时常让搞的我们头大,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去调试。这篇文章列出了十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注意。
易犯错误 #1: 在 foreach
循环后留下数组的引用
还不清楚 PHP 中 foreach
遍历的工作原理?如果你在想遍历数组时操作数组中每个元素,在 foreach
循环中使用引用会十分方便,例如
$arr = array(1, 2, 3, 4); foreach ($arr as &$value) { $value = $value * 2; } // $arr 现在是 array(2, 4, 6, 8)
问题是,如果你不注意的话这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在上述例子,在代码执行完以后,$value
仍保留在作用域内,并保留着对数组最后一个元素的引用。之后与 $value
相关的操作会无意中修改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值。
你要记住 foreach
并不会产生一个块级作用域。因此,在上面例子中 $value
是一个全局引用变量。在 foreach
遍历中,每一次迭代都会形成一个对 $arr
下一个元素的引用。当遍历结束后, $value
会引用 $arr
的最后一个元素,并保留在作用域中
这种行为会导致一些不易发现的,令人困惑的bug,以下是一个例子
$array = [1, 2, 3]; echo implode(',', $array), "n"; foreach ($array as &$value) {} // 通过引用遍历 echo implode(',', $array), "n"; foreach ($array as $value) {} // 通过赋值遍历 echo implode(',', $array), "n";
以上代码会输出
1,2,3 1,2,3 1,2,2
你没有看错,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值是 2 ,而不是 3 ,为什么?
在完成第一个 foreach
遍历后, $array
并没有改变,但是像上述解释的那样, $value
留下了一个对 $array
最后一个元素的危险的引用(因为 foreach
通过引用获得 $value
)
这导致当运行到第二个 foreach
,这个"奇怪的东西"发生了。当 $value
通过赋值获得, foreach
按顺序复制每个 $array
的元素到 $value
时,第二个 foreach
里面的细节是这样的
- 第一步:复制
$array[0]
(也就是 1 )到$value
($value
其实是$array
最后一个元素的引用,即$array[2]
),所以$array[2]
现在等于 1。所以$array
现在包含 [1, 2, 1] - 第二步:复制
$array[1]
(也就是 2 )到$value
($array[2]
的引用),所以$array[2]
现在等于 2。所以$array
现在包含 [1, 2, 2] - 第三步:复制
$array[2]
(现在等于 2 ) 到$value
($array[2]
的引用),所以$array[2]
现在等于 2 。所以$array
现在包含 [1, 2, 2]
为了在 foreach
中方便的使用引用而免遭这种麻烦,请在 foreach
执行完毕后 unset()
掉这个保留着引用的变量。例如
$arr = array(1, 2, 3, 4); foreach ($arr as &$value) { $value = $value * 2; } unset($value); // $value 不再引用 $arr[3]
常见错误 #2: 误解 isset()
的行为
尽管名字叫 isset,但是 isset()
不仅会在变量不存在的时候返回 false
,在变量值为 null
的时候也会返回 false
。
这种行为比最初出现的问题更为棘手,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源。
看看下面的代码:
$data = fetchRecordFromStorage($storage, $identifier); if (!isset($data['keyShouldBeSet']) { // do something here if 'keyShouldBeSet' is not set }
开发者想必是想确认 keyShouldBeSet
是否存在于 $data
中。然而,正如上面说的,如果 $data['keyShouldBeSet']
存在并且值为 null
的时候, isset($data['keyShouldBeSet'])
也会返回 false
。所以上面的逻辑是不严谨的。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if ($_POST['active']) { $postData = extractSomething($_POST); } // ... if (!isset($postData)) { echo 'post not active'; }
上述代码,通常认为,假如 $_POST['active']
返回 true
,那么 postData
必将存在,因此 isset($postData)
也将返回 true
。反之, isset($postData)
返回 false
的唯一可能是 $_POST['active']
也返回 false
。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我所言,如果$postData
存在且被设置为 null
, isset($postData)
也会返回 false
。 也就是说,即使 $_POST['active']
返回 true
, isset($postData)
也可能会返回 false
。 再一次说明上面的逻辑不严谨。
顺便一提,如果上面代码的意图真的是再次确认 $_POST['active']
是否返回 true
,依赖 isset()
来做,不管对于哪种场景来说都是一种糟糕的决定。更好的做法是再次检查 $_POST['active']
,即:
if ($_POST['active']) { $postData = extractSomething($_POST); } // ... if ($_POST['active']) { echo 'post not active'; }
对于这种情况,虽然检查一个变量是否真的存在很重要(即:区分一个变量是未被设置还是被设置为 null
);但是使用 array_key_exists()
这个函数却是个更健壮的解决途径。
比如,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重写上面第一个例子:
$data = fetchRecordFromStorage($storage, $identifier); if (! array_key_exists('keyShouldBeSet', $data)) { // do this if 'keyShouldBeSet' isn't set }
另外,通过结合 array_key_exists()
和 get_defined_vars()
, 我们能更加可靠的判断一个变量在当前作用域中是否存在:
if (array_key_exists('varShouldBeSet', get_defined_vars())) { // variable $varShouldBeSet exists in current scope }
常见错误 #3:关于通过引用返回与通过值返回的困惑
考虑下面的代码片段:
class Config { private $values = []; public function getValues() { return $this->values; } }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getValues()['test'] = 'test'; echo $config->getValues()['test'];
如果你运行上面的代码,将得到下面的输出:
PHP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est in /path/to/my/script.php on line 21
出了什么问题?
上面代码的问题在于没有搞清楚通过引用与通过值返回数组的区别。除非你明确告诉 PHP 通过引用返回一个数组(例如,使用 &
),否则 PHP 默认将会「通过值」返回这个数组。这意味着这个数组的一份拷贝将会被返回,因此被调函数与调用者所访问的数组并不是同样的数组实例。
所以上面对 getValues()
的调用将会返回 $values
数组的一份拷贝,而不是对它的引用。考虑到这一点,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以上例子中的两个关键行:
// getValues() 返回了一个 $values 数组的拷贝 // 所以`test`元素被添加到了这个拷贝中,而不是 $values 数组本身。 $config->getValues()['test'] = 'test'; // getValues() 又返回了另一份 $values 数组的拷贝 // 且这份拷贝中并不包含一个`test`元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得到 「未定义索引」 消息)。 echo $config->getValues()['test'];
一个可能的修改方法是存储第一次通过 getValues()
返回的 $values
数组拷贝,然后后续操作都在那份拷贝上进行;例如:
$vals = $config->getValues(); $vals['test'] = 'test'; echo $vals['test'];
这段代码将会正常工作(例如,它将会输出test
而不会产生任何「未定义索引」消息),但是这个方法可能并不能满足你的需求。特别是上面的代码并不会修改原始的$values
数组。如果你想要修改原始的数组(例如添加一个test
元素),就需要修改getValues()
函数,让它返回一个$values
数组自身的引用。通过在函数名前面添加一个&
来说明这个函数将返回一个引用;例如:
class Config { private $values = []; // 返回一个 $values 数组的引用 public function &getValues() { return $this->values; } }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getValues()['test'] = 'test'; echo $config->getValues()['test'];
这会输出期待的test
。
但是现在让事情更困惑一些,请考虑下面的代码片段:
class Config { private $values; // 使用数组对象而不是数组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 { $this->values = new ArrayObject(); } public function getValues() { return $this->values; } }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getValues()['test'] = 'test'; echo $config->getValues()['test'];
如果你认为这段代码会导致与之前的数组
例子一样的「未定义索引」错误,那就错了。实际上,这段代码将会正常运行。原因是,与数组不同,PHP 永远会将对象按引用传递。(ArrayObject
是一个 SPL 对象,它完全模仿数组的用法,但是却是以对象来工作。)
像以上例子说明的,你应该以引用还是拷贝来处理通常不是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因此,理解这些默认的行为(例如,变量和数组以值传递;对象以引用传递)并且仔细查看你将要调用的函数 API 文档,看看它是返回一个值,数组的拷贝,数组的引用或是对象的引用是必要的。
尽管如此,我们要认识到应该尽量避免返回一个数组或 ArrayObject
,因为这会让调用者能够修改实例对象的私有数据。这就破坏了对象的封装性。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传统的「getters」和「setters」,例如:
class Config { private $values = []; public function setValue($key, $value) { $this->values[$key] = $value; } public function getValue($key) { return $this->values[$key]; } }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setValue('testKey', 'testValue'); echo $config->getValue('testKey'); // 输出『testValue』
这个方法让调用者可以在不对私有的$values
数组本身进行公开访问的情况下设置或者获取数组中的任意值。
常见的错误 #4:在循环中执行查询
如果像这样的话,一定不难见到你的 PHP 无法正常工作。
$models = []; foreach ($inputValues as $inputValue) { $models[] = $valueRepository->findByValue($inputValue); }
这里也许没有真正的错误, 但是如果你跟随着代码的逻辑走下去, 你也许会发现这个看似无害的调用$valueRepository->findByValue()
最终执行了这样一种查询,例如:
$result 香港vps = $connection->query("SELECT `x`,`y` FROM `values` WHERE `value`=" . $inputValue);
结果每轮循环都会产生一次对数据库的查询。 因此,假如你为这个循环提供了一个包含 1000 个值的数组,它会对资源产生 1000 单独的请求!如果这样的脚本在多个线程中被调用,他会有导致系统崩溃的潜在危险。
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当你的代码要进行查询时,应该尽可能的收集需要用到的值,然后在一个查询中获取所有结果。
一个我们平时常常能见到查询效率低下的地方 (例如:在循环中)是使用一个数组中的值 (比如说很多的 ID )向表发起请求。检索每一个 ID 的所有的数据,代码将会迭代这个数组,每个 ID 进行一次SQL查询请求,它看起来常常是这样:
$data = []; foreach ($ids as $id) { $result = $connection->query("SELECT `x`, `y` FROM `values` WHERE `id` = " . $id); $data[] = $result->fetch_row(); }
但是 只用一条 SQL 查询语句就可以更高效的完成相同的工作,比如像下面这样:
$data = []; if (count($ids)) { $result = $connection->query("SELECT `x`, `y` FROM `values` WHERE `id` IN (" . implode(',', $ids)); while ($row = $result->fetch_row()) { $data[] = $row; } }
因此在你的代码直接或间接进行查询请求时,一定要认出这种查询。尽可能的通过一次查询得到想要的结果。然而,依然要小心谨慎,不然就可能会出现下面我们要讲的另一个易犯的错误…
常见问题 #5: 内存使用欺骗与低效
一次取多条记录肯定是比一条条的取高效,但是当我们使用 PHP 的 mysql
扩展的时候,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导致 libmysqlclient
出现『内存不足』(out of memory)的条件。
我们在一个测试盒里演示一下,该测试盒的环境是:有限的内存(512MB RAM),MySQL,和 php-cli
。
我们将像下面这样引导一个数据表:
// 连接 mysql $connection = new mysqli('localhost', 'username', 'password', 'database'); // 创建 400 个字段 $query = 'CREATE TABLE `test`(`id`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for ($col = 0; $col < 400; $col++) { $query .= ", `col$col` CHAR(10) NOT NULL"; } $query .= ');'; $connection->query($query); // 写入 2 百万行数据 for ($row = 0; $row < 2000000; $row++) { $query = "INSERT INTO `test` VALUES ($row"; for ($col = 0; $col < 400; $col++) { $query .= ', ' . mt_rand(1000000000, 9999999999); } $query .= ')'; $connection->query($query); }
OK,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内存使用情况:
// 连接 mysql $connection = new mysqli('localhost', 'username', 'password', 'database'); echo "Before: " . memory_get_peak_usage() . "n"; $res = $connection->query('SELECT `x`,`y` FROM `test` LIMIT 1'); echo "Limit 1: " . memory_get_peak_usage() . "n"; $res = $connection->query('SELECT `x`,`y` FROM `test` LIMIT 10000'); echo "Limit 10000: " . memory_get_peak_usage() . "n";
输出结果是:
Before: 224704 Limit 1: 224704 Limit 10000: 224704
Cool。 看来就内存使用而言,内部安全地管理了这个查询的内存。
为了更加明确这一点,我们把限制提高一倍,使其达到 100,000。 额~如果真这么干了,我们将会得到如下结果:
PHP Warning: mysqli::query(): (HY000/2013): Lost connection to MySQL server during query in /root/test.php on line 11
究竟发生了啥?
这就涉及到 PHP 的 mysql
模块的工作方式的问题了。它其实只是个 libmysqlclient
的代理,专门负责干脏活累活。每查出一部分数据后,它就立即把数据放入内存中。由于这块内存还没被 PHP 管理,所以,当我们在查询里增加限制的数量的时候, memory_get_peak_usage()
不会显示任何增加的资源使用情况 。我们被『内存管理没问题』这种自满的思想所欺骗了,所以才会导致上面的演示出现那种问题。 老实说,我们的内存管理确实是有缺陷的,并且我们也会遇到如上所示的问题。
如果使用 mysqlnd
模块的话,你至少可以避免上面那种欺骗(尽管它自身并不会提升你的内存利用率)。 mysqlnd
被编译成原生的 PHP 扩展,并且确实 会 使用 PHP 的内存管理器。
因此,如果使用 mysqlnd
而不是 mysql
,我们将会得到更真实的内存利用率的信息:
Before: 232048 Limit 1: 324952 Limit 10000: 32572912
顺便一提,这比刚才更糟糕。根据 PHP 的文档所说,mysql
使用 mysqlnd
两倍的内存来存储数据, 所以,原来使用 mysql
那个脚本真正使用的内存比这里显示的
本文来源网站:info110.com,若侵权,请联系删除。